top of page

欣赏的其它作品的文章

《人•鬼•戲》欣赏

May 25, 2015

或许,《人·鬼·戏》这个作品无论看过多少遍,都会有着着不同的想象和感受。从微观到宏观作品中运用剧场的各种元素,并以不同角度欣赏这场记忆深处的演出。它仿佛是笔者脑海中那一刻想象中的画面。就像是创作中,面对那一刻你觉得它应该是怎样,便被创造成的样子。那是肢体语言给予众人的神秘感,是身体解放的感性触动,是清静无为的单纯状态。仿佛追溯到东方文化背后的意义,又或是单纯的体会着中国味的故事。抛开所谓的现代舞、中国舞、民间舞的概念,让人反思最初的“本”到底是什么?

舞作以水袖,手绢,棍,结合角色,性格,传达出不同的人物信息。开始却从最简单亦最复杂的人出发(以人为本的不断发展),之后便抛出了耐人寻味的单车,唯一一个虚无的角色。有人认为那是时间与经历又或是在路上不能停下的骑行者。这样既简单、又基本的事物却让人拥有了更多的空间。让人不禁联想道教中的,从虚无中推求事物产生的根源,亦如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在作品中实与虚的角色不断剪接/连接,亦如音乐中同样也保持着虚实的交替。使整个舞段紧密相连。结束时从跪到慢慢吊起,单车带着混沌的老式铃声缓缓驶过。是否预示着这个终点的另一个起点呢?

分段之间的切换与联系,在延续与转换叠加中不断冲击着观众的视觉。同时谭盾先生那充满灵性的音乐更为舞段的结构增姿添色。不仅充实了画面感并补足了对于情感变化的大幅度波动。就好比“巫与抢婚”循序渐进的小惊喜后,心思细腻的强调着女人内心的变化。一段从后区慢慢发展向前的女群舞,与前区的四名男舞者产生出毫无违和感的画面。不同于单调的情绪变化,作为观众一定会用自己的方式给予它意义和联想。接下来那段“冤魂”同样是触动人心的,女群的前后调度在黑暗中穿梭,直至变为一横排。男人背身看着不远处的女子,好似曾经的记忆。灯光从之前的灰白转变为回忆中美好的明黄。这是笔者个人最喜欢的片段。很欣赏编舞对于大型舞台空间的把控,不论是调度还是层次都清晰分明。使观众欣赏到远近交错的情感变化,就好似终点亦是起点。反反复复的环绕,在生活里、创作中、单车上。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作品来自编舞八年前的创作。它就像是一群人的经典,跨越时间的限制与磨练。让观众不禁细细回味,即使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后,都还会记得那群年轻人的笑容与洒脱……笔者相信那时的编舞便是循着最为纯粹的内心一步步走来。因为,生命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最为珍贵的便是你现在已经拥有的真实感受。就像是有一句话:一切都会回到原点的。然而许多的作品却总容易被形式感包裹,没有抓住精髓并从一个小点出发,去寻找不同的可能性,便失去了最初的意义。然而这段舞却让笔者深刻的感受着传统的传递,运用多元素民族舞叠加古典舞元素的有机融合,运用现代舞的编舞技法不断的拆分,使原有的质感有了新的突破,同时还保留着最初的中国情怀与故事。

渐渐响起那首小白菜的歌谣,荡漾在耳边,同样激荡在胸怀。渐渐笔者明白了那已不再是一个新的开始,而是重生后新的机遇。

《Echoing Woods》作品欣赏

May 07, 2015

欣赏《Echoing Woods》这个作品,并深深地投入其中探寻着事物的发展,或许不论是舞者还是观众都会情不自禁地将自己融入某一角色,同时,编舞想要表达的微妙细节也将在舞者身上不断变化,所以我认为一个作品的轨迹与它本身的创作精神,往往源于编舞的经历。而舞者如何用身体表达“情绪”?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舞台上,你到底是演员,舞者,还是普通人?无关于应该是怎样,而在乎你是否清晰?那些像寄生兽般的影子,是否也带着黑暗的愤怒呢?

以孩童的视角去看寓言,进而做出相应的价值道德判断。从幕后的一个树枝,一位女孩和两支手电筒出发,延伸出希望的光芒与神秘的影子,并隐藏着某种潜在的若隐若现的危机感,让人不自觉地产生某种本能的紧张。正是在这样的气氛中,让我感到了比看到光明更加有希望的渴望。在时间、空间与形体律动中引起多米诺骨牌的效应。群舞演员就像是影子,却又在女主角出现后呈现新的变化。因为他们每个人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角色与性格,每个人的经过同样也影响着舞台中央静止的情侣。然而在经历了那段所谓美好的传统故事后,试问人们到底习惯了什么?又或是在恐惧什么呢?那些所谓的外界力量就这样轻而易举地摆弄着你,而你却不为所动。这让我想起了Pina Bausch《穆勒咖啡馆》中拥抱着的那对情侣,他们似乎迷失在那局促的特定空间。他们那时是否意识到外界的危险了呢?还是即使知道却依然避免不了受到伤害呢?直到某一刻的一个拥抱或者一个眼神,我们知道了那就是爱。但在那一次次的改变和浓重的呼吸中,他们变成了毫无关系的陌生人。就好比人处于孤独状态,想要亲近而又害怕疏离与伤害。然后那个重生的孩子带着仅有的希望在一条回家的路上寻找家的回忆。其实我想说的是:不论世界如何变化,能真正改变你的永远是你对于一切的看法与态度。

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是,女主角改变后带着强大的影子用身体的语言与男主角抗争,在慢慢回到房子里呈现反复拉扯的画面时,有一刻我以为之前的破碎从未发生,但那却只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当小女孩再次从两人腿之间爬出来的时候,没有了以往的微笑,留下的只有那令人心碎的尖叫,在前区灯光的照射下,缓慢下蹲。只记得当她再次站起来往后移动时,已渐渐变得迷茫模糊。那个回头让人忍不住想上前帮助她,而她却快速地藏进了树林与漩涡中,她也许会走在陌生的道路上或者逃进时间的缝隙里。当周围的木块掉落时不知她是离去还是死去,不禁联想到最初的恐惧……试问树枝的出现是生命的延续还是枯叶都掉落后的失去呢?

木块的巧妙运用使舞蹈作品的寓意变得更加深刻。比如从坠落的木块带着沉重的存在感,到拼凑完整的十字架;又或是被打破后的旋转、摇摆、重组……都不及最后一刻木块的聚集,我想那种压力一定来自四面八方。它亦是在告诉你:还没有死的征兆。之後那一次次的拼凑和叠加只因某个和谐的旋律与画面,便突然消失了。而在这耐人寻味的主题后又将会有怎样的问题继续延伸发展呢?作为观众,又可以带走些什么……

Please reload

bottom of page